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詹陈长副教授课题组在DC-DC开关电源芯片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张年提出了一种具备高轻载效率与隐性隔离侧反馈机制的Fly-buck (飞降压) 型DC-DC转换器。相关成果以 “A Light-Load Optimized 7–100-V Dual-Output Fly-Buck Converter With an Implicit Feedback of the Isolated Output in DCM” [1]为题发表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期刊《固态电路杂志》(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上。
Fly-buck转换器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一个非隔离输出与多个隔离输出,广泛应用于工业电源、两轮电动车BMS保护板等场景。然而,传统架构为保证隔离侧负载能力,需工作在强制连续导通模式(FCCM)下,即使在轻载条件下仍需保持高开关频率,导致开关损耗大、效率降低。为此,研究团队在论文[1]中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限制零电流时间的断续导通模式,并结合具有隔离侧输出隐性反馈机制的增强型导通时间发生器,在轻载时显著降低开关频率,提升能效,同时保障了隔离侧负载能力。
图1展示了论文[1]中提出的具有隔离侧隐性反馈的Fly-buck转换器的结构图,图2则为Fly-buck转换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时序图。其核心改进在于,通过零电流时间控制器限制零电流时间,相较于传统DCM模式,这一措施提升了隔离侧的负载能力;而与FCCM模式相比,则能通过降低开关频率来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系统采用增强型导通时间发生器(EOTG)实现隔离侧的隐性反馈,在隔离侧输出下降时自适应增大导通时间,进一步增强了隔离侧的带载能力,确保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负载需求得到满足。

图1 具有隔离侧隐性反馈的Fly-buck转换器的结构图

图2 不同工作模式的时序图

图 3 (a) 芯片照片;(b) 测试得到的不同零电流时间限制下的转换效率;(c) 测试得到的不同零电流时间限制下的隔离侧输出电压
扫描二维码了解詹陈长课题组更多科研成果